屠城和杀降卒是古今战争中的一大禁忌,违背了天理与道义,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不容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行为却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以楚汉争霸为例,韩信从齐地出发,刘贾军从寿春并行,最终直至垓下。项王与诸侯联军围攻咸阳并屠城而去;勃迁成为太尉时,屠城事件不断;在攻克陈豨时,屠杀了马邑;田单更是在聊城起义时屠城。在刘邦的征战中,屠城事件同样不在少数。南攻颍阳时,刘邦便屠城一座;沛公的军队数万人进攻时,屠杀了武关城;项梁更是命令沛公和项羽分别攻占城阳,并屠城。随着历史的推移,屠城的现象不断上演,甚至到了东汉末年,屠城事件屡有发生。
相比之下,杀降卒的事件则显得较为少见。降卒大多是年轻力壮的男子,是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劳动力。既然他们选择投降,为何不将其收养,利用其劳动力呢?例如,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坑杀了主动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士兵,这一举动可谓冷酷至极;楚国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同样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这些事件背后,或许只是权力与战争的冷酷运作,但却也给我们带来了“杀降不祥”的警示。尽管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历史中的许多案例证明了这一点。白起和项羽,虽然两人皆是名将,但他们都未能逃脱悲惨的结局,白起死后不得善终,项羽更是被割成五块,这在古人眼中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象征。
展开剩余65%那么,巨鹿之战后,项羽为何决定坑杀秦军降卒呢?《史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虽有前因,但未曾揭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巨鹿之战中,章邯逐渐失去战斗力,最终选择向项羽投降。项羽接见了章邯,并听取了军官们的意见。由于粮草匮乏,军官们建议签订合约,以接受章邯和秦军的投降。然而,项羽此时并未完全信任章邯的投降,决定继续与其他将领商议。尽管如此,项羽仍同意了与章邯及其部下结盟,并给予章邯封号。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军降卒并未能完全服从。诸侯军中的士兵开始怀疑这些秦军降卒是否会在未来背叛,尤其是在他们听到秦兵私下议论时,认为如果自己被放走,关中的家人可能会遭到秦国的报复。因此,项羽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命令将这些降卒一夜之间坑杀,以防他们背叛。
项羽的这一决定,虽然从一定角度上看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却忽视了降卒本身的价值。毕竟,这些年轻力壮的秦军降卒有着很高的劳动力潜力,可以帮助诸侯军巩固战果或是参与农业生产。然而,项羽在做出这一决策时,过于局限于自己的战国思维。他没有意识到,秦朝已亡,关中地区的秦军士兵也并非一心死忠于秦朝。项羽对秦人抱有极大的敌意,甚至认为这些人永远无法成为自己阵营的一部分。事实上,他忽视了关中百姓对自己政策的反感,尤其是屠杀了这些降卒后,项羽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众多敌人。关中百姓视项羽为杀父仇人,血海深仇,难以释怀。因此,项羽虽然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但这一屠杀决定,却为其埋下了隐患。历史最终证明,项羽未能克服战国时代的思维局限,他无法有效转变为一个拥有大格局的统治者。
与项羽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的做法。刘邦懂得利用并融合各方力量,他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位有潜力的降卒。即使在面临激烈战斗时,他也能有效管理不同势力,最终获得了天下的控制。刘邦的成功,正是因为他能够跳出狭隘的局限,懂得如何最大化利用手中的资源,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百姓。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最终成为了帝王,而项羽只是一个地方性的霸王。
从这个角度看,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项羽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思维的局限性所致。
发布于:天津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