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7月4日,省政府核定公布了 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中新增64处(古遗址13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19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6处,其他1处),扩展项目3处,调整公布7处。它们是江苏璀璨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是赋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优势资源,也是构筑中华文明精神家园的物质基础。本期“江苏文旅头条”将带您探访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部分代表性项目,聆听它们背后的历史回响。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是探寻江苏地域文明起源,研究区域文明演化的综合性考古研究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实证江苏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九批省保中,有4 项探源成果特别值得关注。
黄岗遗址
展开剩余94%地区:淮安市淮安区
类型: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黄岗遗址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考古发掘表明,黄岗一期(距今7300——6500年)出土遗物具有鲜明的青莲岗文化特征,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依据。黄岗二期(距今6100——5600年)出土精美的彩绘纹饰陶器。黄岗遗址时代跨度大、遗迹现象丰富,遗址主体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是研究淮河下游史前文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为构建淮河下游史前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草堰港遗址
地区:兴化市
类型: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特殊的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保存了大量的有机质遗存,考古发现有灰坑、房址、水井、栅栏、木构等遗迹,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不同材质各类文物数千件,以及大量的有机质遗存和动植物标本。遗址年代上限距今7200年前后,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对研究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变迁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大同铺遗址
地区:建湖县
类型:古遗址
时代:商——周
大同铺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和动植物标本。经碳14测年,约2700年前大同铺遗址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和大麦等作物,形成了稻旱混作农业,是江苏沿海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麦类作物遗存。遗址主体为商至战国时期遗存,是研究我省东部沿海地区商周时期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农业发展和人口迁徙、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样本。
木渎古城遗址
地区:苏州市吴中区
类型:古遗址
时代:西周——战国
木渎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4.79平方千米,其中城址遗存主要分布在五峰、新峰、合丰、千年寺和吕蒙坞等地,呈“大散布、小聚居”的特点。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初步确认木渎古城遗址为一座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对于研究探讨西周——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江苏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唯一重点建设区,也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大运河和长江的黄金十字,是江苏历史文化发展的空间基底。分 布于大运河和长江沿线,一系列与古城、漕运、水利、盐业等主题有关的文物古迹和考古发现,为江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担当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
溧阳古县遗址
地区:溧阳市
类型:古遗址
时代:三国——南北朝
溧阳古县遗址现存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周长约535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内外墙面有青砖包砌现象。该遗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平”“永世”县治所在,出土文物数量大,遗迹现象丰富,是国内首次揭露结构完整的六朝时期县城遗址,为深入探索六朝县城的选址、形制布局及其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
元和塘古窑遗址
地区:苏州市相城区
类型:古遗址
时代:唐——清
元和塘古窑遗址位于唐代开凿的元和塘沿岸,自唐末五代延用至明清,考古发现陶窑和沉淀池等大量窑业遗迹,出土了数量庞大、制作精美的陶祭器、陶塑及陶范等重要遗物,陶钵、香炉、陶灯等生产生活用具,首次发现元代“至正”款纪年祭器陶范,部分出土陶片上点缀有夔龙纹、凤纹、云雷纹、梅花乳丁纹等纹饰。遗址是江苏目前发现的分布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保存较完整的窑业遗存,是苏州手工业市镇发展的历史见证。
官窑山遗址
地区:南京市栖霞区
类型:古遗址
时代:明
官窑山遗址由90多座砖窑和大量相关窑业遗迹构成,分为3个片区。考古发掘共揭露其中16座砖窑以及窑业相关的建筑基址、砖坯晾晒场、排水系统、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带有“应天府”“上元县”等铭文的城砖。该窑址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窑体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保存最好的,以烧制南京都城城砖为主的明代官窑遗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对南京城墙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
地区:仪征市
类型:古遗址
时代:明、清
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位于仪征市真州镇南门外,由拦潮闸、都会桥、子盐码头和九龙桥遗址组成。仪征拦潮闸及大码头遗址是长江、运河交汇处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大运河、长江航运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仅存的江北运口遗迹,对研究和展示大运河、长江航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江苏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是一片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
地区:南京市建邺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牺牲于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操场。1986年8月,在此建恽代英烈士纪念坛,上置恽代英烈士半身汉白玉雕像。
江泽民故居
地区:扬州市广陵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29年-1940年,江泽民随祖辈、父辈租住此地,从这里踏上求学之路,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故居所在东圈门16号西路建筑为晚清扬州传统民居,前后五进,依次为第一进门房,第二进“敦本堂”,第三进“梦笔生花馆”,第四进“秋斋”和第五进厨房,房屋整体布局规整,保存良好。
中共苏皖区第一次
代表大会会址
地区:常州市金坛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3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在丁家塘曹江临家中召开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12月19日,大会决议成立中共苏皖区委。 中共苏皖区委的成立,为争取苏南战场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会址记录了苏皖地区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奋斗历程,为研究金坛茅山地区的革命史、抗战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
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旧址
地区:如东县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旧址原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季信源”商行,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东进如皋东乡(今如东)后,曾被用作新四军一师三旅指挥部。1941年6月至1944年9月,陶勇、姬鹏飞(吉洛)、钟民等人在此指挥了双灰山等战斗,巩固和发展了苏中抗日根据地。旧址见证了新四军东进北上坚持敌后抗战的光荣历史,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
第十四军建军纪念地
地区:如皋市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30年4月3日,中共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乡贲家巷召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大会,宣布何昆(坤)任军长,李超时任政治委员。红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在通海如泰地区坚持了7个月的武装斗争,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新四军三师师部旧址
地区:阜宁县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是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1944年11月,新四军第三师师部进驻益林镇南窑村,1945年9月奉命开赴东北。旧址是新四军第三师领导机关驻阜宁县期间最后一处驻地,也是新四军三师在苏北盐阜地区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
古墓葬中埋藏的不光是文物,还有尘封地下的历史,人们用“手铲释天书”来形容考古的价值与魅力。列入九批省保的古墓葬,墓主人有三国名将、宋代名臣、明代宰辅。这些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也让史籍中记载的文字直观地呈现人们的眼前。
丁奉家族墓地
地区:南京市鼓楼区
类型:古墓葬
时代:三国吴
丁奉家族墓地现存砖室墓葬4座,虽经盗扰,但结构尚为完整,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四块砖地券字迹清晰可辨,明确墓主为东吴大将丁奉及其夫人。丁奉家族墓地是目前具有明确证据的东吴名将家族墓地之一,对于六朝墓葬年代分期、出土器物断代以及葬制、葬俗等方面研究具有标尺意义。
曾布墓
地区:句容市
类型:古墓葬
时代:宋
曾布字子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胞弟,历任三司使、知枢密院事、右仆射等职,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曾布墓始建于宋,明代重修,利用自然山体地势高差修整为多级台地,逐级抬升,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神道、墓仪石刻、墓祠(享堂)、拜坛、排水沟、围墙、墓阙、环墉及环道、地下墓室等。曾布墓的发现,为研究宋史及曾氏家族历史、北宋至明代丧葬制度、建筑工艺、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杨一清墓
地区:镇江市润州区
类型:古墓葬
时代:明
杨一清为明代名臣,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吏部尚书、三边总制等职,升任太子太师、内阁首辅,世称杨天官。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落职退居丹徒,次年病逝。杨一清墓由墓冢、神道、石刻组成,总体保存完好,墓前石刻保存较完整,神道极具艺术特色。
古建筑塑造了中国古人的生活空间,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九批省保中19处古建筑,它们既是当代人追寻诗意栖居的文化载体,更为现代人与古人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桥梁。
愚园
地区:南京市秦淮区
类型:古建筑
时代:清
愚园为清光绪候选知府、徐州近代煤矿的创办者胡恩燮在明代西园旧址上修建而成,是南京现存为数不多的私家园林。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文人名士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在此处与友人畅谈《建国方略》。现存两路三进二院砖木结构建筑,园林部分为近期恢复。
禹王庙
地区:苏州市吴中区
类型:古建筑
时代:明、清
禹王庙为太湖地区少见祭祀大禹的祠庙建筑。相传大禹曾在太湖治水,后人建四座禹王庙以作纪念,今仅存此庙。现存清嘉庆年间重修享殿一座,单檐歇山式,楠木梁柱,殿前有双龙戏珠青石陛石一块,为明代遗物。庙前石码头位于郑泾港与太湖交汇处,传为明代遗构。
海州钟鼓台
地区:连云港市海州区
类型:古建筑
时代:明、清
海州钟鼓台为明清海州城标志性遗存。据史料记载,此地原为唐海州城西门,城池西扩后圈入城内。明海州知州王同在原城门基础上建镇远楼,设钟鼓,后毁于郯城大地震。历经战火,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仅存部分台基及过街门洞。上世纪90年代,海州区对台基进行修复,并于其上复建镇远楼。
旌忠寺大殿
地区:扬州市广陵区
类型:古建筑
时代:清
旌忠寺始建于南朝,天台宗四祖智顗在此弘法,改寂照禅院。南宋隆兴年间改名功德院,祀岳飞,咸淳年间赐额“旌忠寺”,附祀节臣王方、魏俊。元以后复为佛寺,明清至民国多次重修。现存清构大殿一座,为六柱抬梁式木构架,共有楠木金柱16根,明间梁枋有光绪二十六年重修题记。
江苏是近代公共事业发展重要发源地,保留了大量教育、文化、科研、医疗、市政等公共设施和行政建筑,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镇江潮位站旧址
地区:镇江市京口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在北固山观音洞前江中建造潮位站,主体为岛式自记水位计台。2005年12月,因长江岸线变化,镇江潮位站停测潮位,仍保留水位监测及城市防洪服务功能。镇江潮位站为我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之一,也是长江江苏段唯一保存完整并仍在使用的民国水文站,是江苏长江水文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绍宗国学藏书楼
地区:镇江市润州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镇江旧有“文宗阁”,为四库七阁之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兆曾以绍继文宗阁为己任,在伯先公园建藏书楼,命名“绍宗国学藏书楼”。抗战时藏书尽失,后又逐年增置。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政府拨款修葺,征藏书籍,最多时达到8万余册,不乏珍本孤本。
北固山气象台旧址
地区:镇江市润州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34年,江苏省会测候所选址镇江北固山中峰,建设气象台及测候所办公室。现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及蓄水池各一座。北固山气象台旧址建筑功能划分明确,立面造型简洁大气,具有典型的民国风格,是江苏近代气象事业的重要实物遗存。
镇江一等邮政局旧址
地区:镇江市润州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镇江近代邮政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镇江海关设立的邮务办事处。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镇江于同年成立大清邮局,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 1914年,镇江邮政局被定为一等邮局,1924年迁入京畿路新址,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邮政事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
下关浦口铁路轮渡桥
地区:南京市鼓楼区、浦口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清末民初,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分别建成通车后,各自以下关火车站(现南京西站)和浦口火车站为终点站。为解决列车过江问题,国民政府于1930年筹建铁路轮渡桥,并于1933年建成通航,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铁路轮渡。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铁路轮渡逐步退航,至1973年5月5日全部停航。
下一步,全省各级文物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统筹好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历史环境控制,完善文物保护“四有”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用实际行动传承历史文脉,不断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素材来源:文物保护处 考古管理处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赵凡 李讯轩
发布于:北京市益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